01
全球供应链——破碎与重塑
长久以来,全球化进程下的国际供应链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运转结构。大多数新的塑造者其实都是在其中进行的小修小补。虽然经常发生,但是却无损大局。
但2020年伊始,肆虐世界各地的疫情却将它在整体上拆解的支离破损。我们发现,无论多么先进的理论、完备的系统和智能的设备,在劳动力全面缺失的时候,都只能成为风中残烛——轻抚即灭。在疫情的侧目下,人类摸索、构建、完善了数十年的供应体系,可能只是又一个马奇诺防线罢了。
而缩小焦点,一场俄乌战争虽然没有带来世界格局上完全的深切改变,却给处在多事之秋的全球供应链在局部上又“开了一刀”。
经济放缓状态下的欧洲,在面对高额通胀率的同时,又遭受到了“停气”影响,原本就割裂的民生层级,在社会生活耗费上进一步趋紧。这使得运营成本无论是在产业还是社会两个方面都到了不得不进行削减的地步。而在这种控制中,生产成本和供应链花费成为了首当其冲的焦点。可以预见的是,“欧洲制造”会在这股浪潮中继续缩小规模——要么关闭产能,要么搬迁到其他国家。
已经运行许久,以东西向(美中欧)为主干、南北向(大洲内)为枝叶的全球供应链脉络,将会进一步蜕变为多条南北向主干并存的供应链区域化新网络。生产会更接近消费,供应会更靠近生产。跨大洋的采购肯定会继续存在,但是主体供应却会逐步由同国、同区域代替。
在经历过全球航运逆势上涨中一舱难求、一柜难觅的窘迫后,柔性供应链和安全库存会分别成为两种主流声音,不能说是分庭抗礼,却都有存在即必要的可能。但也许,前者会更偏向消费终端,而后者更多侧重前端生产供应。
02
国际物流——纵深与扩张
对于供应链重塑下的国际物流企业,加速一体化战略会成为常态。无论是否谈及业务变革,但深度绑定终端客户都是迫切需要得到贯彻的使命。
对于航运公司来说,不管是不是“回光返照”,在经历了辉煌的三年后,头部企业都有了资本和时间让他们再从纵向上进行深入。
在马士基的带动下,“上岸”成为了所有国际班轮公司共同的目标——或扩大自身业务范围,或通过收并购来实现。船老大们在起伏不定的国际物流市场中,再一次认识到全链条物流服务对于客户粘性的重要。从直通订舱、设立或收购三方物流和货代公司到买地建仓,将触手伸向物流上下各个角落的航运公司,似乎已经打定主意,在新的一年中继续挤占各个小领域的物流服务商,彻底将自己从航运运输巨头转变为综合物流巨头。
而在三方物流看来,疫情间几波尝试自己构建船队“下水”的失败案例,让他们逐渐放弃了对航运公司的“逆向”阻击。以横向收购的方式来扩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成为了未来抗衡“上岸”船东和同行的主要手段。
虽然合同物流在疫情期间式微,但是中国出口带来的货代繁荣却在弥补缺失的同时,贡献了天量的营收,即使短暂却很暴利。所以当德铁再次喊出“狼来了”的时候,相比起船东而言,DSV、德迅此类同行在买家名录中亮相的频率更高。
03
跨境物流——站稳与前进
在2022年,无论是产业还是物流,出现频次最高的词之一无疑就是“出海”了。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数年间,它依然会是最受广泛关注的两个字。而在大家纷纷“扬帆远航”的对岸,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已经让一些更早的先行者们历经万难。而在当下这个多变的全球环境中,正在海外布局以及即将前往的后来者们,又会如何进行选择,避实就虚呢?
在欧美高通胀的影响下,过往跨境电商主要的出海地——欧洲和北美的消费群体在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对商品性价比高度关注的消费观念。所以当拼多多砍一刀的刀锋变成TEMU挥向北美时,短时间内就攫取了大量的关注度和市场份额。
而短暂辉煌过后如何继续保持增长,就成为了所有跨境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命题。
相比起北美拥有ebay和亚马逊这两大重点“打击目标”,长期缺少头部电商的欧洲市场似乎更是一块令人垂涎的蛋糕。虽然欧洲“老爷”也在高通胀和高额生活成本的压力下气喘吁吁,但是骨子里那种“贵族精神”又要他们在寻求低价的同时,更多地会去表达所谓的环保问题和人文关怀。这就为一直在欧洲如此数量繁多的国家中寻求快速扩张的Tiktok、SHEIN们带来了异常复杂的非经营性问题。
无论是北美还是欧洲,成为主旋律的低价策略最终都会将成本的压缩归结向供应链和物流一侧。所以对于跨境物流企业,无论是电商自营还是第三方服务,可能面临的价格大战就将会在新的一年中纷纷上演。而这种价格导向的终点,要么是集约化服务进行降本,要么是升级服务体系进行增效。又或者,差异化也许会成为新的发展道路。
04
电商物流——衰弱与创新
当政策风向转变成重“实”轻“虚”时,传统电商的黄金时代可能真的已经在无声中落幕了。
静悄悄的双十一背后,三年大疫给国内蓬勃而起的消费升级的那记重拳,是所有人都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长远来看,虽然这条向上的通道依然坚挺,但是中短期内却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消费结构整体进入稳定或略有上下起伏的阶段,人们对花钱更趋于理性化。
而这种转变在物流层面直接导致了配套的快运快递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进入盘整期,也就是通达系和顺丰、极兔们需要重新审视拓展的方式,是继续扩张网络还是提升服务质量?是以价格战争天下还是以服务定乾坤?
而消费结构的另一种转变,是消费者“瞬时”消费意愿的大量出现,也就是即时消费、即时零售的抬头。这完全是由于饿了么、美团等餐饮外卖长时间的浸润,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或者说放大的消费观念。只不过它已经不再简单局限在饮食这条单一赛道上,而是横向延伸到了更多的其他方面。
如果说传统电商的出现带动了消费零售领域“人货场”的第一波转变,那么即时零售就是在这三者之外又增加了时效性作为第四要素。如同三维空间叠加时间后转变成四维空间一样,新维度的叠加可能是对传统体系颠覆性的改变。而时效性作为即时零售诞生和存在的核心,最迫切需要强大的即时配送物流体系作为支撑。
无论是抖音“试婚”物美,还是饿了么和美团继续抢夺市场,亦或是盒马和叮咚们进一步拓展品类,即时配送给新的消费市场、或者说变动中的消费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而这条赛道上,在平台自营物流之外,是否会再诞生一支完全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相信会是新一年最大的看点。其中的困难重重,除了需要在零售商/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取得信任之外,系统、财务、人力等等诸多方面都会是一种全新的物流革命。
05
物流地产——去化与变革
无论2022年有多少资本在嘴上说依然长期看好中国的物流地产市场,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讲,这个蓬勃万里的行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周期。
物流地产的成功虽然基于很多因素,但是易于复制的标准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因之一。
而恰恰就是成也于斯,败也于斯。
标准化让物流地产在根本上成为了典型的资本业务,“投融管退”的成熟操作模式使得它在风口中迅速地遍地开花。但走到今日再来回顾,每个企业所谓的“护城河”几乎都成为了笑谈——既无城、也无河。
所以变革毋庸置疑将会成为新阶段的主题。
对于全面进入去化周期的企业们,如何在固有模式中寻觅到新的方向,很可能就是未来多年间得以在行业中继续生存和壮大的基石。这种转变,可能出现在产品上,也可能出现在业务模式上。“物流+”也好,“轻重结合”也罢,天生资本属性极强的物流地产,也许只有在平衡好“投融管退”的资本资产和运营为王的物流服务时,才能谈及全面变革吧。
在2023年,对于已经规模化的成熟开发商来说,可能回顾历程、总结经验将会成为企业主旋律。而以史为镜也恰恰就是进行变革的前提。
06
冷链物流——分立与结合
诚然,哪怕是物流各界投资趋紧的当下,冷链依然有着相当强劲的吸引力,能够使其在资本市场搅动风云。但是放大来看,热情依旧的投资人们绝大多数还是那些关注重资产的“爸爸”们。也就是在物流地产的干仓部分中很难再取得预期回报后,将目光扫向有更性感故事可讲的冷库市场。对,不是冷链物流,而是冷库。
迄今为止,依然有很多想要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的投资方们尚未弄懂冷库、或者说冷链物流真正的运营逻辑。和普通物流完全不同的是,冷链物流由于其需要将货品恒定在温控状态下的这一特殊性,造成了轻重两种模式的联系是异常紧密的。这就导致单纯将冷库和冷链物流服务分拆进行投入和发展,最终势必形成整个链条割裂、阻断的结局。
的确,在冷链物流体系中,冷库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干仓在普通物流中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冷库的网络布局决定了冷链运输的可行性和时效性。但是对于纯粹的冷库开发商来说,究竟该如何平衡适配性的效益和成本,依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缺乏物流服务能力的冷库开发者,最后只能不断增加项目中的干仓比例以维持公司的存活。而这样做,既背离了投身冷库行业的初衷,同时也走向了产业的平庸。比如现在的嘉浩美库,比如开始招聘干仓招商人员的亚冷。
2023年,无论是“由轻入重”的冷链企业,还是“以重带轻”的开发公司,只有将两者在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上有效结合,才会走出一条长久发展的康庄大道吧。
大疫三年已经进入收官阶段,无论是否未来依然还会有所谓的内外双循环的政策方针,就物流来说,内外并举依然会是所有大型物流公司的目标。而相比起国际物流公司如何做好国内物流这笔账,让国内的企业在稳固住自己的地盘后去抢占国外的那些消费市场,似乎更会令人觉得垂涎欲滴。
毕竟,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这个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是否拥有自己自主把控整体供应链的能力,才是真正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而这种掌控实力,在以欧美公司唱主角的全球物流大环境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倾心倾力才能够实现。
对于中国的物流人而言,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虽然农历新年尚未到来,但是,2023年,已经揭开了帷幕。
本文来源于物流指闻,不代表九州物流网(http://www.wl890.com)观点,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文章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图片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